产品干货

物联网技术助力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建设,为人们生活带来智能化新体验。

产品干货

物联网技术助力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校园和智慧城市建设,为人们生活带来智能化新体验。

首页 资讯中心 产品干货

康沃思物联:什么是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零碳建筑

发布时间:2022-06-23 13:41:32

建筑碳排放量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是指二氧化碳当量(tCO₂e),是在辐射强度上与某种温室气体质量相当的二氧化碳的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 室气体的排放量。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聚焦绿色低碳发展,控制全球二氧化 碳排放量是唯一选择。

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本年度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我国建筑碳排放总量整体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其中2019年建筑业狭义碳排放总量占我国建筑碳排放总量的21%,广义碳排放量占到40%以上。建筑业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未来,建筑业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摆在建筑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者之间技术关联性

低碳化发展的概念已经逐渐深入各行各业,建筑业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也开始逐渐探索新的绿色化建造方式。近十多年来,节能建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健康建筑、被动式建筑、百年建筑、低碳建筑、零碳建筑等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百花齐放,逐步扎根生长。围绕这些建筑理念,行业内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体系。 但是上述建筑概念所对应的技术策略和技术体系存在一定的重叠,从业人员难以有效分辨节能、绿色、低碳、零碳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较多的困惑。

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零碳建筑作为建筑领域得到较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建筑“贵族”,自诞生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图 1)。

1656308898244787.png

图1  从绿色低碳迈向零碳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概念最早是由意大利建筑师鲍罗·索雷里于1969年提出的,随着节能生态技术的进步,并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1992 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完善,逐步将环境、健康、人文等理念纳入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新型节能形式、新兴产品技术等“以人为本”的技术策略不断完善。

绿色建筑的理念被引入我国后,国家及各省市地方层面相继颁布了若干纲要、导则和法规,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经过20余年发展,我国绿色建筑已经从“浅绿”走向“深绿”。特别是 2019年,我国对绿色建筑进行全新阐释,在 “四 节 一 环保”基 础 上 强 调“健康、适用、高效、和谐、高质量、人文”,关注建筑本身的绿色性能和建筑运营的健康性能,强调人们的可感知性。绿色建筑在一定范围内体现了建筑的低碳化,如节能设计要求、绿色设计要求、健康设计理念等。

被动式建筑

被动式建筑又称被动房,根据能耗指标可将其划分为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作为舶来品,受我国国情、气候条件、技术标准体系等因素影响,被动式建筑逐步中国化。 截至2020年6月,我国共有10个省及自治区和17个城市共出台47项政策,给出了被动式建筑项目明确的发展目标或激励措施。

从我国相关标准规范可知,被动式建筑是建筑节能高标准设计的实践,通过限定建筑围护系统和设备参数,对建筑本体和建筑设备进行限定式的节能设计,实现建筑使用过程的低碳化、零碳化,或者说建筑运营阶段的“低碳、零碳”。

零碳建筑

2019年,我国建筑行业运行碳排放(含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约为21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从发达国家的建筑业碳排放量趋势看,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量在一定时间内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零碳建筑便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零碳建筑又称净零碳建筑(ZeroCarbonBuildings,ZCB),由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从定性上讲,零碳建筑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通过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实现建筑的零碳排放。定量上看,零碳建筑是充分利用建筑本体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年减碳量大于等于建筑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建筑,其建筑能耗达到现行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有关规定的水准。

零碳建筑的主要特征:一是强调建筑围护系统的节能指标,二是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三是建造和运营阶段的零碳化,四是建筑运营阶段碳排放量占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这其中既涵盖“物的行为”,又包括“人的行为”,既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绿色性能”,也体现了被动式建筑的“节能性能”。真正的可感知和获得感,是零碳建筑的核心。部分学者认为零碳建筑很难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零碳排放,零碳排放控制主要集中于建筑运营阶段。笔者认为要实现建筑“双碳”目标,应从规划设计阶段植入零碳理念,并贯穿建筑全寿命期,做到规划统筹,因此仍需从全寿命期角度综合分析实现建筑零碳的途径。

目前,我国零碳建筑相关国家标准正在编制中,其中重庆、北京、天津等地已发布实施或正在编制与零碳建筑相关的标准规范,如重庆市《低碳建筑评价标准》(DBJ50/T-139—2012)、北京市《低碳社区评价技术导则》(DB11/T1371—2016)、北京市《低碳小城镇评价技术导则》(DB11/T1426—2017)、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零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指南》(T/CASE00—2021)、国家发改委《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等,为零碳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基础和项目经验。

从绿色建筑到零碳建筑

绿色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零碳建筑的特征,是零碳建筑的重要载体,同时,零碳建筑应该充分汲取绿色建筑中健康、环保、舒适等理念。我国绿色建筑指标准体系由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5类指标组成,可以分别对应于建筑中的资源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运维碳汇(图2)。

1656308965104102.png

图2   绿色建筑指标与零碳建筑各系统对应关系

双碳目标下,社会对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细化的要求。楼宇自控、能耗监测将是建筑节能减碳的重要技术支撑。

康沃思物联以能耗管理平台楼宇自控系统IBMS系统,智慧照明系统等能源管理系统为核心,以智慧科技为楼宇赋能,使传统建筑从单一冰冷的钢筋水泥演变成可感知、有温度、会思考的智慧生命体

作为建筑智能化运营的创新实践者、国产楼宇自控方案提供商,康沃思物联聚焦智能建筑和行业数字化转型,公司从创立之初便以实现建筑节能减碳为目标,积极投身节能减碳事业,通过自主研发的软硬件产品,为建筑提供科学的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筑就绿色智慧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康沃思物联不断研发和推出面向楼宇建筑的低碳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积极整合全球可持续发展实践以及本土创新经验,推动实现建筑的净零碳排放目标,与合作伙伴携手共筑更可持续的未来。

建筑节能增长资源库
营销、销售、方案、最佳实践等 电子书资源
查看文档
建筑节能增长资源库
营销、销售、方案、最佳实践等 电子书资源
查看文档
产品中心
解决方案
新闻资讯
案例展示
关于我们
关注我们

全国服务热线

0791-8787-9191

诚招代理

市场总监:19100237106

邮箱:sales@ctrlworks.cn

获取专业解决方案

申请报价请提供:

公司名称,联系人,项目名称,建筑面积,技术要求

售前支持:19100236367

售后支持:19100237106

邮箱:sales@ctrlworks.cn

7*24小时获取工程师的帮助,快速解决您的问题

在线客服
添加微信好友×
微信号:ctrlworks-cn